1.项目属于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领域。2.主要内容利用海洋自身的可再生能源实现稳定的能源供应是解决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和海岛维权供电"瓶颈"问题的最直接和可行方案。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等支持下,创新了获能理论和研究方法、工程开发和技术体系、应用与推广模式,解决了“海洋能资源基础信息评估查询管理-波浪能、风能和潮流能集成转换机理-直驱海洋发电设备拓扑结构机理及系统优化-整机关键零部件的材料机理和制备-多能集成电能后处理和电源管理控制-产品定型”等关键共性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构建了符合我国海洋能资源特点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体系。3.主要创新点:(1)系统地建立了典型海域波浪能、潮流能和海洋风能的资源评估、基础信息管理查询、能量集成获取的数值模拟和求解、定性和定量分析理论和实验体系;(2)突破了多能互补和流固耦合环境下海洋发电设备拓扑结构机理,构建了不同频率波浪和潮流与发电装置叶片翼型、叶尖速比等参数的理论和实验关系,形成了完整的海洋能综合利用装置机构分类信息查询和匹配技术,以及海洋能发电装置同族叶翼参数化建模与设计技术,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柔性直驱漂浮式海洋波浪、潮流和海上风能多能互补集成系列发电设备;单机容量从3Kw到36Kw,通过模块化集成,功率可达300Kw,启动发电波高为0.26米、启动流速为0.12米/s、启动风速为米0.25米/s,总转化效率为27%; (3)揭示了以过渡金属材料及其化合物TcC与TcN为主的海洋功能材料在不同区海域环境下的电化学腐蚀和海洋微生物腐蚀机理,解决了海洋发电设备整机和核心零部件制备问题;(4)掌握了发电设备多能耦合模块化组合电能后处理、远程电源管理控制及水下电能传输技术;构建自适应沉降和上浮系统,实现了在六级海况下发电设备稳定运行和台风来临时的自我保护;(5)创新符合我国海洋能资源特点的推广应用模式。根据不同应用对象和海域, 形成了海洋浮标及离岸观测平台、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消波防波堤及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海洋工程作业母船和作业平台、石油管道余压发电、二炮94804部队的海洋观察浮标及"海岛智能恒压供水系统"、海岛开发和维权等供电模式;发电设备在多个企业实现批量生产。4.知识产权及专利: 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532篇(英文380篇),被SCI、EI收录96篇,被国内外他引用次数853次;授权发明专利29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1项,软件著作权9项,专著7部;获国际发明金奖等奖项33项。2014-2016年新增产值18.5亿元, 新增利税3.8291亿元,创收外汇640万美元;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41家企事业单位,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培养研究生58名,形成一支创新和业务化运行团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