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库
孔凡磊

领域:现代农业 学校:四川农业大学职称:副教授

农作制度与作物简化高效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具体了解该专家信息,请致电:027-87555799 邮箱 haizhi@uipplus.com

教育背景

2009/9 - 2012/6,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 2007/9 - 2009/7,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 2003/9 - 2007/7,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师范,学士

工作经历

2015/2 - 至今,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2012/7 - 2014/12,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

项目课题经历

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1项

论文、成果、著作等

[1] 孔凡磊,张海林,翟云龙,等. 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07): 749-756. [2] 孔凡磊1,2,袁继超1 ,张海林2 ,陈 阜2*. 耕作方式对华北两熟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3, 39(9): 1612−1618 [3] Kong Fanleia, Cai Wantaob,Shi Leiganga, Chen Fu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water consumption for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in North China Plain. In: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Hydraulic Engineering; Nanjing, China.Mar 09-11, 2012. [4] 孔凡磊,陈阜,张海林,黄光辉.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 2010,26(8): 150-155 [5] 孔凡磊,张海林,孙国峰,黄光辉,陈阜.轮耕措施对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2):150-154 [6] 孔凡磊,张明园,范士超,张海林,陈阜. 耕作方式对长期免耕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11,19(2):240-245 [7] 孔凡磊,张海林,史磊刚,陈阜.长期免耕后轮耕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10, 487-492 [8] 谢孟林,李强,查丽,朱敏,程秋博,袁继超,孔凡磊*. 低氮胁迫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8): 946-953. [9] 付永强, 豆攀, 郭萍, 袁继超,孔凡磊*. 尿素种类与施肥方式对川中丘陵区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12):115-119. [10] 李强,马晓君,程秋博,豆攀,余东海,罗延宏,袁继超,孔凡磊*. 氮肥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41(05):527-536 [11] 韩宾,孔凡磊,张海林,陈阜.耕作方式转变对小麦/夏玉米两熟农田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91-98 [12] 张明园,魏艳华,孔凡磊,陈阜,张海林. 耕作方式对华北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模拟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EI检索) [13] 史磊刚,范士超,孔凡磊,陈阜. 华北平原主要作物生产的碳效率研究初报[J].作物学报,2011,37(8):1485-1490 [14] 史磊刚,陈阜,孔凡磊,范士超.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93-98 [15] 张明园,黄光辉,孔凡磊,陈阜,张海林. 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特征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3):409-414 专著:  《华北麦玉两熟区保护性耕作土壤生态效应研究》(2012),副主编。 《中国保护性耕作制》(2011),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专利、著作版权等

声明:本站专家信息来源于各高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