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库
巴德年

领域:节能环保产业 学校:浙江大学职称:教授

肿瘤免疫研究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及浙大医学学科的全面繁荣...

具体了解该专家信息,请致电:027-87555799 邮箱 haizhi@uipplus.com

教育背景

1957年,巴德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 1964年,巴德年考取北京医科大学(原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很快适应了俄语改为英语的转换。196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项目课题经历

【一】肿瘤转移模型的建立及LAK细胞的抗转移作用。 [17] 完成人为:巴德年、王吾如 。成果公布日期为 :1985年1月1 日。
此项成果研究建立了5种用于肿瘤转移研究的动物模型,并分离出高转移性的癌细胞。高转模型世界上为数不多,在大鼠系统中国内首次报道。研究中应用白细胞介素2诱导产生LAK细胞,在大鼠系统中,有效地抑制了肺转移的形成并证明LAK细胞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减少肿瘤细胞在肺内的存活,摧毁已建立的微转移。此研究为国内首创,世界上尚未见报道,它为研究癌转移的机理及为癌转移的防治提供了新方法。 [18]
【二】癌过继免疫疗法新途径。 [17] 完成人为:巴德年、王吾如 。成果公布日期为1985年1月1日。
此项成果对人癌性胸腹水淋巴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细胞体外扩增及LAK(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的活性诱导进行研究,为LAK的临床应用和来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该成果发现了NSP、甲氰咪呱与LAK联合应用时体内抗癌的协同作用,以及胰岛素在体外促进LAK细胞的增殖而不降低LAK的杀伤活性,这为增强临床应用疗效开辟了新途径,并提出了胎儿脾作为同种LAK细胞来源及应用前景。 [19]

论文、成果、著作等

多年来,巴德年共撰写著作多部、论文100多篇。主要代表论著如下:
专业著作
《当代免疫学技术与应用》(主编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年) [20]
《当代医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丛书》(主编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6]
管理论文
《就任纪念特别学术讲演》载《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与小林博合作 [21]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年第4期 [22]
《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发展战略》载《中国软科学》 1997年第2期 [23]
《改革医学学位类型 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年 第3期 /与李介祚合作 [24]
《我国医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对当前医学教育的反思与建议》载《中华医学杂志》2007第1期 [25]
《我的医学科学观——人口、健康与医学真谛》载《中华医学会肾病学分会2010学术年会讲座汇编》 [26]
《借鉴美国医学教育 培养卓越医学人才》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2期 /与俞方 等合作 [27]
《健康是国民第一素质》载《健康大视野》2013年 第22期 [28]
学术论文
《肿瘤免疫的重点课题和主要趋向》载《医院管理》1982年第12期 [29]
《同种免疫刺激对LAK细胞抗转移作用的增强》载《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6第2期 /与李松枝合作 [30]
《缓慢释放载体PLF-127的研究——对特定的生物学反应调节剂(BRM)抗肿瘤作用的增强》载《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与鲍桂湘等合作 [31]
《体外LAK细胞与人肺癌细胞接触的电镜观察》载《哈尔滨医科大学报》1988第6期 /与史家岚等合作 [32]
《THE EFFECT OF THE TRANSFER OF LAK CELLS, COMBINED WITH ALLOIMMUNIZATION, ON THE PULMONARY METASTASES OF RAT MAMMARY CARCINOMA》载《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1989年01期 /与李松枝合作 [33]
《治疗癌症的一个新途径——LAK疗法》载《黑龙江医学1989第1期) [34]
巴德年参与编辑的《Immunology of Cancer》
巴德年参与编辑的《Immunology of Cancer》
《在人的不同转移性肺腺癌细胞中癌基因在DNA和mRNA水平上的比较研究》载《实用肿瘤学杂志》1991年第3期/与范晓波等合作 [35]
《淋巴/细胞因子研究与临床应用》载《江苏医药》 1992第2期/与夏志鹏等合作 [36]
《Cytotoxicity of Human LAK Cells Against Mitotic Phase Tumor Cells》(《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1994年01期 /与刘国荣等合作) [37]
《人CD3AK细胞杀伤人肺腺癌细胞的形态学观察》载《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5年第1期/与李殿俊等合作 [38]
《GM-CSF基因转导对人乳腺癌细胞免疫原性及致瘤性的影响》载《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1996年第4期/与赵明等合作 [39]
巴主编的《当代医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丛书》
巴主编的《当代医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丛书》
《病原体抗原刺激的正常人外周血CD4^+T细胞对γδT细胞的影响》载《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 与何维 等合作 [40]
《CD_3A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肿瘤作用》载《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与李殿俊等合作 [41]
《人肿瘤浸润γδ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载《免疫学杂志》2000年第16期 /与陈娟、何维合作 [42]
《免疫重建SCID小鼠B淋巴母细胞瘤模型的建立》载《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与刘庆丰等合作 [43]
《人外周血γδ T细胞的可溶性anti-TCRγδ抗体扩增及其培养和保存的条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载《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9第16期/与康宁等合作 [44]
《蛋白指纹图谱技术筛选神经精神狼疮的生物标志物》载《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2第6期/与李永哲合作

专利、著作版权等

声明:本站专家信息来源于各高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