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Education Background
工作经历
Work Experience
大连理工大学
土建
博士
1986.1
1989.1
西南交通大学
桥梁
硕士
1980.9
1984.7
石家庄铁道学院
道桥
学士
工作经历
1989.4
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
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4.7
1986.8
中铁建第16工程局
工程师
1980.9
1984.7
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
项目课题经历
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研项目十几项
论文、成果、著作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近十部学术专著;获得了几十项国家专利授权;主编及参编十几部国家规范、行业标准;主持设计了百余项大型桥梁、高层建筑、深基坑及高边坡工程,解决了大量工程中的疑难复杂技术问题,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等称号。主要成果有:
(1)超高层建筑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体系抗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其在此方向的研究处于国内外前沿水平;取得了多项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构建了超高层建筑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的理论体系、抗震设计体系及施工关键技术,推动了钢骨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相关技术成功用于国内诸多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实际工程中,以2014-2016年为例,三年内新增销售额约85亿元,新增利润约3.6亿元。该项目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2)首创并提出了深基坑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理论与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并获得系列发明专利;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工程中。该技术具有安全可靠、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等优点,与传统技术比可节约工程造价约60%,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写入全文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主编了国家行业标准。以大连地区2010-2012年三年为例,采用该技术的基坑工程多达183项,创造经济效益近6亿元;相比传统支护技术,节省资金约15亿元。根据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该项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荣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
(3)研发了超早强新材料。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该超早强新材料掺入普通混凝土中1天的强度比达到366%,比国家标准提高三倍。和平时期,可用于机场、高速公路、桥梁、码头的快速维修;在战争时期,可用于机场、重要军事构筑物、交通要道的快速修复。其作为南海填海工程专家组成员负责机场跑道的快速抢修方面工作。研制的超早强系列产品已经产业化,年产值超过5亿元,广泛用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及民用建筑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利、著作版权等
声明:本站专家信息来源于各高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