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性: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也称为CML (Concurrent Mapping and Localization), 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或并发建图与定位。 SLAM最早由Smith、Self和Cheeseman于1988年提出。 由于其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实现真正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关键。 独特之处:由于SLAM系统的复杂度高,尚未能大规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能接触并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更是稀缺。科普型SLAM系统针对此痛点,成功将一套完整的SLAM系统与广大高校或中学学生早已熟悉的智能小车平台及智能手机结合,从而令系统成本得到大幅下降,使学生能经济地快速地接触SLAM系统的基本原理要点,以此进行学习及应用开发。 应用价值:科普型SLAM系统,体积小巧,使用方便,效果直观有效,为所有希望了解、体验及深入学习SLAM相关技术的在校学生或工程人员提供一个经济高效的科普性系统方案,培养出更多掌握SLAM核心技术的人才,早日开发出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拥有SLAM系统的智能产品,符合当前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转化前景:SLAM是实现真正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关键,科普型SLAM系统初期适合在全国各省市区等科技馆以科普演示项目引入,后续向高校及中小学都适合引入该系统,建立SLAM应用实验室。本系统整体造价可控,拥有很好的扩展性。假设按前期阶段全国各省市区等科技馆等约300台(每台单价2万)的使用情况进行估算,产品销售与后续维护服务将形成600万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