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项目
海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行业分类:物流运输地区:0联系人:赵勇

融资: 面议    

本项目属于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领域。我国是海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长期存在,尤其在传统的化学性危害逐渐转变为生物性危害的严峻形势下,项目组针对海产品生...

具体了解该项目信息,请致电:027-87555799 邮箱 haizhi@uipplus.com

本项目属于食品质量安全技术领域。我国是海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长期存在,尤其在传统的化学性危害逐渐转变为生物性危害的严峻形势下,项目组针对海产品生物性危害因子中食源性致病菌和过敏原两大焦点、难点问题及海产品种类DNA条形码分子分型溯源技术进行攻关,系统构建了其风险检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新技术体系,极大提升了我国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创新成果:(1)风险检测新技术体系:通过对检测理论、靶点和通量的创新,并融合多学科交叉,首次构建了基于代谢指纹的致病菌无损高通量检测新技术,定量检测相关系数达0.99;基于多重PCR的生态芯片技术实现了3 hr内样品中致病菌高通量定性扫描,基于PMA-qPCR技术突破了4 hr内多种致病菌活菌定量检测,检测灵敏度达10 cfu/g;针对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建立了磁性免疫层析检测新技术,实现了10 min内在线定性检测。突破了目前样品前处理时间长、检测假阳性/假阴性等瓶颈,实现了海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和消费等不同环节的风险因子在线或离线的定性、定量检测需求。(2)风险评价新技术体系:基于构建的2千株典型菌株病原库,在国内首次建立了10万条副溶血性弧菌生长异质性信息数据库,并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并构建了风险评价宏模型;首次将PCR-DGGE、Real-time PCR、PMA-qPCR等应用于构建快速精准的致病菌风险评价分子预测模型,拟合相关系数达0.99;建立了致病菌MLST/ERIC、海产品种类DNA条形码分子分型溯源技术,实现了污染源的快速调查、污染途径/路线的防控;建立了基于肌纤维间隙面积的海产品新鲜度识别和剩余货架期预测专家系统。首次成功开展了上海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估,探明了风险防控的关键点,为科学、高效、精准地预防、控制和监管致病菌危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3)风险控制新技术体系:创建了微酸性电解水消毒新技术,减少了养殖环节消毒过程中化学性试剂使用量达85%,避免养殖源头的化学性残留危害;创建了酸性电解水冰复合天然食用活性物质控制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新方法,并在国内首次开发出了基于噬菌体的新型生物绿色防腐保鲜剂,建立了冰温保持结合生物保鲜剂的保鲜技术;创建了超声波结合酶解处理有效消减过敏原的新技术。通过绿色控制技术体系的组合应用,在全产业链中显著控制了海产品中腐败菌/致病菌和过敏原90%以上载量,有效延长其货架期近1倍,为保障不同海产品不同环境下的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181篇,其中SCI论文43篇(ESI论文1篇)、EI论文11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各1项。成果在沪、江、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行业龙头企业推广应用,尤其多次圆满完成了上海口岸国际邮轮群体性腹泻突发事件应急检测工作,受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表扬;受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出色完成了上海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价;近三年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31亿元。经查新及同行专家评价,项目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