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近海经济鱼类数量严重下降、产卵场等栖息地生态恶化。《人工鱼礁生态增殖及海域生态调控技术》项目组在国家863课题、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等的支持下,针对我国沿海各地的人工鱼礁规模化建设过程中,建设目标是什么、如何开展建设、建设效果如何评价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联合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鱼礁生态增殖及海域生态调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鱼礁规模化建设所面临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为养护近海生物资源、修复栖息地生态与环境、提高底播及增殖放流效率等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主要技术创新内容:(1)根据我国南北海域不同的海况要素特征、生物行为习性、鱼礁建设目标等的差异,围绕建礁海域选址、礁体结构优化、礁群配置组合、鱼礁定位投放等环节的共性关键问题,提炼形成了人工鱼礁建设工程技术系列,实现了人工鱼礁建设的安全性、规范性和高效性,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人工鱼礁建设水平。自主研发了50余种新型高效功能礁。(2)应用海洋模型和CAD技术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鱼类行为学实验等,在鱼礁单体-单位鱼礁-鱼礁群的流场仿真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研发形成了人工鱼礁生境优化、海域生态调控、鱼类目标种适宜生境营造、海珍品增殖生境营造等技术。(3)基于增殖目标物种行为与生态习性、人工鱼礁区生境与空间异质性、海域生态系统能流与物质基础,建立了我国不同海域人工鱼礁区增殖放流和底播的效率提高技术,开发了沉底鱼礁和浮筏设施有机结合的全水层生物资源增殖模式。(4)运用ArcGIS技术、群落分析法等,从人工鱼礁建设的工程质量、生态效应、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我国的人工鱼礁建设效果、规范和提高工程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5)根据海域环境条件、资源现状和增殖对象的区域性特征,基于局部生态系统动力学及生物群落食物网关系等,提出了近岸开阔水域生态修复型、岛礁生物资源养护型、海珍品底播增殖型等3种典型的人工鱼礁区建设模式并建成示范区,形成了独具我国特色的人工鱼礁建设新理论,对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的科学布局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项目在基于人工鱼礁生态增殖及海域生态调控技术的研究方面有较明显的新颖性,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在基于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生境营造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授权/受理专利29项,颁布水产行业技术规范1个,发表论文/专著51篇,培养研究生42名。成果应用推广:各项关键技术及成果,自2006年起在全国沿海各地的中央与地方财政拨款、企业投资等各类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完全统计已投入礁体达105万空方、形成礁区面积近2.7万公顷,应用推广率约占同期全国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数的90%以上,近3年累计增加产值达13.4亿元,产生生态服务价值约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