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项目
需要为本,优势取向:创新流动儿童权益保护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常州一校三社区的行动研究

行业分类:物流运输地区:0联系人:雷静

融资: 面议    

一、高校及合作方介绍本项目由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承办,由常州市妇联、共青团常州市委提供经费支持,江苏省常州市南湖家苑社区、江苏省常州市丽华第三小学作...

具体了解该项目信息,请致电:027-87555799 邮箱 haizhi@uipplus.com

一、高校及合作方介绍本项目由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承办,由常州市妇联、共青团常州市委提供经费支持,江苏省常州市南湖家苑社区、江苏省常州市丽华第三小学作为服务对象单位。其中常州市南湖家苑社区是由政府投资、新市民受益、服务于企业后勤保障的典型流动人口聚居区,是武进高新区的重要功能型项目。南湖社区目前居住着13800余人,其中多为20-28岁青年,全区仅有1000人左右迁入了户口,有小孩儿的家庭仅有150-180户,其中几乎没有独生子女,且家庭之间多为亲戚,结伴外出务工并住一同在该社区定居。居民文化水平多为初中或大专;丽华第三小学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受天宁区政府管辖的公办小学。由于天宁区几所简易学校拆并,丽华三小响应政府号召,吸纳了周边几所小学的大量流动儿童。学校现有1008名学生,其中95%都为流动儿童。受地区教育的差异性、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等影响,这些孩子大多没有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和良好的常规训练,入学后在学习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较不理想。二、合作项目名称、特点及合作过程项目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服务,为期一年,包括以下六个阶段:需要评估阶段、方案启动阶段、方案实施阶段、方案结束阶段、方案评估阶段、方案回访阶段。第二部分为学校服务,为期半年,包括六个阶段(同社区服务六阶段)。具体计划和实施过程如表1和表2所示:表1 “家点支持”社区服务项目计划和组织实施过程活动阶段具体环节活动目标(一)需要评估阶段社区观察了解社区环境、人员构成等基本情况,撰写社区导向报告座谈会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获得人力和物质支持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初步评估服务需求个案访谈(二)方案启动阶段外展服务提升居民对项目的认知度,扩大项目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的专业关系进一步评估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服务需求和资源优势(三)方案实施阶段儿童综合服务(5个主题,共25次小组活动)丰富儿童业余生活挖掘儿童优势,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扩大儿童人际网络,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儿童家庭和社区参与能力提升儿童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亲子和同辈沟通家庭成长小组活动(1个主题,11次小组活动)发现并了解流动困境儿童基本情况改善困境儿童家长的亲子教育理念促进困境儿童家庭达成互助联盟,完善儿童非正式支持网络个案辅导(持续跟进4个个案)协助流动儿童家庭关系重建协助流动儿童父母习得新的亲子教育理念协助流动儿童重获亲子沟通技巧(四)方案结束阶段大型结束礼总结“阳光伙伴”项目为期一年的社区服务活动为流动儿童及家长创造展示机会,增强自信表扬服务对象在参与此计划中所付出的努力,以肯定他们的付出和成就;感谢所有支持项目的人和单位;祝福服务对象,盼望他们未来更加美好。(五)评估阶段问卷评估评估项目服务成效,总结经验和不足,以便调整未来服务的方向访谈评估(六)回访阶段回访居民回访社区工作人员巩固前期服务成果了解服务对象近况,做出评估与指导为其他小组工作寻求借鉴和启示表2“阳光伙伴”学校服务项目计划和组织实施过程活动阶段具体环节活动目标(一)需要评估阶段座谈会与学校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获得人力和物质支持问卷调查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初步评估学校学生、老师的服务需求个案访谈(二)方案启动阶段“阳光梦园”小六生筑梦会提升学生对项目的认知度,扩大项目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的专业关系增强学校对项目团队服务的信心,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三)方案实施阶段“阳光伙伴”儿童成长营扩大组员的人际网络,提升组员人际交往能力完善组员对生态系统的认知,挖掘组员自身、家庭及学校的优势资源。提高组员实现期待的信心和能力“阳光家庭”亲子教育会协助家长了解项目,提升对服务的认可和支持改善家长对家庭支持的认知探讨良性的家庭支持方式,完善家庭支持系统“阳光”教师工作坊提高老师对儿童及家庭的优势认知,增强教师的教育协助教师认识优势视角,提升优势视角的实践能力探讨家校合作的良好方式,完善流动儿童学校系统。(四)方案结束阶段大型结束礼总结“阳光伙伴”项目为期半年的学校服务活动,感谢各方对项目的支持回顾活动内容,处理服务对象的离别情绪表彰服务对象的活动表现,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祝福服务对象,盼望他们未来更加美好。(五)评估阶段问卷评估评估服务成效,总结经验和不足,以便调整未来服务的方向访谈评估三、问题及解决据六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我国流动儿童数量已超过3581万,常州也高达21万,其权益保护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1992年开始,各级各类政府提出了大量的保护政策和购买了相关的服务项目。作为苏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常州一直是流动儿童主要的流入地之一,其流动儿童权益保护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公办学校入学率和免疫接种率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但是当前的保护在回应他们的社会参与、情感支持等多元化需要上仍显乏力,流动儿童权益保护陷入了行动困境。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流动儿童权益已从20年前的“保护”与“不保护”转向了“如何更好地保护”的问题。据此,我们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流动儿童权益保护的困境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这一方法是否适合于我国流动儿童权益保护?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半结构访谈法为辅,经过“诊断”、“行动-反思”、“总结”、“再构”四个阶段。通过整理分析79项政策、87项服务、1109份问卷、77份访谈、以及在一所公办流动儿童学校和一个不同类型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两年实践探索,最终我们提出的三个问题都得到了解答:通过政策和服务项目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流动儿童权益保护虽然开始关注儿童的多元需要和外部系统,政府、社会、市场等主体也参与到保护活动中,同时也开始强调专业社会工作的加入,但是保护仍然呈现“问题视角”的困境,表现为儿童能动性调动不足、儿童资源激发不足、儿童全人关注不足,致使保护的可持续效果受限。文献研读发现,西方学者在困境儿童权益保护方法上转向了优势视角。我们将其应用于流动儿童,通过两年的行动研究,我们发现优势视角能够有效地破解服务困境,其专注于儿童系统资源和抗逆力,强调流动儿童所处系统间的协同合作,建立补缺和预防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内容,这均不同于“问题视角”下的保护服务。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也让我们意识到来自于西方的优势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权益保护,还需从流动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结构出发,保持文化敏感性,形成本土化模式。结果表明,这一本土化模式可能就是我们找到的好方法,其倡导的与流动儿童共建平等对话关系、聚焦流动儿童生命的完整性、积极赋权,能够较好地保护流动儿童的多元化需要。四、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经验模式项目共开展活动79次,服务2972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常州市妇联、团委、学校、社区所属街道官网报道达41次,荣获江苏省民政厅2017年颁发的“江苏省社会工作优秀项目一等奖”等三项省奖。项目材料被印发至江苏省各县市民政局,并被收纳进南京大学MSW教学案例。发表三篇论文,核心观点还汇编在2017年《社会与公益》六一儿童节特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