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天眼”采取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把馈源舱减重到30吨,覆盖天顶角是美国望远镜的两倍,并通过并联机器人二级调整,最终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时,实现毫米级高精度定位。但可变形的反射面和可牵引运动的馈源舱又带来新问题,“天眼”信号传输用的光缆要能在5年内抗6.6万次拉伸、信号衰减小于0.1dB,而国家标准仅为1000次、0.2dB,国外相关技术被封锁。这关键的“天眼”信号传输用的光缆技术难题,北京邮电大学和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挑起了担纲。当时烽火通信的生产线全部饱和,一条生产线每天产能40千米,每次为生产200米的试验光缆,来回调整配方工艺要耽误两天,光缆试验一次周期长达数月,很困难;我校林中教授科研团队进行了技术研究,在我校实验室进行试验,为确保试验周期不中断,除夕夜还坚持去实验室记录试验数据,经过多次试验,花费4年时间,最终用在‘天眼’上的动光缆可经受反复弯曲、卷绕和扭转等机械性能和恶劣自然环境考验,满足了设计需求,为最终设计提供了大量技术研究数据,为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合格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中国天眼”工程建设的顺利建设成功做出了贡献。该项目预算的研制经费只有300万元,北京邮电大学都首先从社会责任出发支持大科学工程,把经济效益放在了其次。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教授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北京邮电大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遵循的基本方向。在许多大科学工程中有北京邮电大学人的默默贡献,这里体现的是“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京邮电大学精神。林中教授团队在“中国天眼”工程中的贡献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